人工智慧 (AI) 晶片巨擘輝達 (NVDA.US) 周一 (14 日) 宣布,未來四年將透過一系列在美國的製造夥伴關係,投資最多達 5,000 億美元的 AI 基礎建設。此舉不僅象徵輝達首次在美國本土全面生產 AI 超級電腦,也反映出全球科技業者正因應美國貿易政策變動,積極轉向在地製造。
輝達表示,其最新一代 AI 晶片「Blackwell」已開始在台積電 (2330-TW)(TSM.US) 位於亞利桑那州鳳凰城的新廠投產,並計劃在 12 至 15 個月內進入大規模量產階段。與此同時,該公司也在德州建立 AI 超級電腦生產基地,並與鴻海 (2317-TW) 合作設廠於休士頓,與緯創 (3231-TW) 合作設廠於達拉斯。這些工廠將專門用於生產輝達自主設計的 AI 超級電腦。
此外,輝達還與封裝測試業者艾克爾科技 (Amkor Technology) 及矽品精密 (Siliconware Precision Industries) 合作,在亞利桑那州進行後段製程,確保 AI 晶片能在美國完成從生產到封測的完整流程。公司強調,這些擴產措施將使用「數位分身」(Digital twin) 技術與自主機器人系統來設計與營運廠房,提升自動化與生產效率。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表示:「將製造轉回美國,能更好地回應 AI 晶片與超級電腦爆炸性的需求,同時強化我們的供應鏈韌性。」
這項大規模美國投資計畫受到總統川普的關注。川普在其社群平台 Truth Social 上發文讚揚此舉,並持續推動企業將製造重心移回美國。近期,美國政府針對台灣商品課徵 32% 關稅、對中國商品則高達 145%,使得原本倚重亞洲製造的科技大廠壓力驟增。
雖然川普於上周五晚間宣布,智慧型手機、電腦與晶片等科技產品可暫時豁免於新關稅之外,但他在隨後幾日又指出,將針對進口半導體產品提出新一輪關稅措施。此種快速變化的政策環境促使包括輝達在內的多家科技公司加速擴展美國製造布局,以減少潛在風險。
輝達目前仍將晶片設計核心維持在美國,加工製造則仰賴台積電等代工廠。然而,隨著全球供應鏈重組以及政治風險升高,該公司積極打造在地化的製造與封測能力,期望成為 AI 時代硬體自主化的代表性企業。
(美股為即時串流報價; OTC市場股票除外,資料延遲最少15分鐘。)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