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最新商業活動調查顯示,隨著川普政府實施新一輪關稅並推升通膨壓力,美國企業面臨的經濟不確定性加劇,整體商業擴張動能明顯放緩。市場專家警告,美國經濟恐陷入「成長疲弱+物價高漲」的停滯性通膨風險。
標普全球 (S&P Global) 周三 (23 日) 公布的 4 月美國綜合採購經理人指數 (PMI) 初值,自 3 月的 53.5 大幅降至 51.2,為自 2023 年 12 月以來最低水準,也反映第二季初期經濟活動成長趨緩。儘管仍高於代表景氣榮枯線的 50,但企業信心與未來展望同步下滑。
標普全球首席經濟學家威廉森 (Chris Williamson) 表示:「4 月企業產出僅以折合年率 1% 的速度擴張,製造業雖略有復甦,但服務業需求明顯降溫,特別是出口如旅遊與跨境服務表現疲弱。」
製造業 PMI 初值從 3 月的 50.2 升至 50.7,優於市場預估的 49.0,但整體訂單增幅有限。相對地,服務業 PMI 初值從 54.4 下滑至 51.4,跌幅大於預期。標普全球指出,服務業出口創下 2023 年以來最大萎縮幅度,導致整體需求放緩。
關稅引爆價格壓力
報告指出,近期物價壓力明顯上升,企業轉嫁成本、調高售價的情況更為普遍。4 月企業「售價指數」升至 13 個月新高 55.2,遠高於 3 月的 53.5,反映進口關稅、原物料價格與薪資成本齊升,推高整體通膨壓力。
威廉森補充說:「目前關稅被普遍視為價格上漲的主因之一,尤其在製造業,價格上漲速度創近兩年半以來新高,這些價格壓力終將傳導至消費者通膨,讓聯準會 (Fed) 降息空間受限。」
拜登卸任後,由川普再次擔任總統後啟動的新一輪「關稅復興計畫」,已大幅提高平均關稅稅率,包括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徵高達 145% 的關稅、普遍 10% 的「萬國稅」與針對汽車、鋼鋁等特定品項的 25% 附加稅。
此外,川普 4 月宣布對 50 多個貿易夥伴祭出報復性關稅,並給予 90 天緩衝期,造成企業在新制上路前進行大量進口備貨,這類「提前下單效應」也扭曲了短期的製造業數據,恐難持久。
展望惡化、就業意願轉弱
數據同時顯示,企業對未來 12 個月的經濟前景信心跌至 2022 年 7 月以來最低。製造業與服務業雇主均表達對景氣與需求的擔憂,就業指數也從 3 月的 51.5 降至 50.8,顯示企業招聘意願明顯趨弱。
多位經濟學家認為,第一季美國國內生產毛額 (GDP) 年增率可能低於 0.5%,相較去年第四季 2.4% 的成長大幅放緩。初步 GDP 數據將於下周公布,屆時將與川普重返白宮滿百日時間點重疊,格外受市場矚目。
Fed 主席鮑爾上周表示,面對當前不確定性與潛在通膨上行風險,升息或降息的時間點都將更謹慎。他強調,關稅政策可能使通膨與就業目標同時偏離,讓政策空間進一步受限。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