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士丹利發表了名為《量子遇見 AI:摩根士丹利繪製下一個科技前沿》的報告,指出量子運算與人工智慧正深度融合,開創了科技新紀元。儘管量子運算的顯著商業化應用仍被視為一項長期投資,預計要到 2030 年代 才能實現。
報告強調,微軟 (MSFT.US) 的「Majorana 1」和 Google(GOOG.US) 的「Willow」等量子晶片已實現突破,有望超越現有的超級電腦。量子運算將作為 AI 的強大「加速器」,而非取代傳統系統,尤其能強化金融、物流、製藥和能源等領域的 AI 能力。
報告指出,量子運算能讓 AI「思考更快」,透過引入非確定性與機率元素,提升直觀推理能力。藉由量子疊加、糾纏等特性,量子 AI 模型可顯著降低計算成本與能耗,有望解決目前大型語言模型訓練昂貴的挑戰,使 AI 更具永續性。
摩根士丹利此次報告旨在追蹤量子領域的最新進展,特別是在多家科技巨頭發表新量子晶片後,對該領域進行全面評估。報告指出,IBM(IBM.US) 、微軟、Google、亞馬遜 (AMZN.US) 等「超大規模」公司均積極投入這場量子競賽。
報告闡釋了量子科技的三大應用領域,及其對 AI 的潛在影響:
• 量子運算:不同於二進位數據,量子電腦儲存和處理量子數據。它在優化、能源效率和機器學習方面具備重要潛力,並能執行如「Shor 演算法」等用於解密數據傳輸的複雜任務。
• 量子通訊:利用量子力學獨特的屬性,開啟了傳統通訊無法實現的新範式。它能提供超安全的數據傳輸,並增強 AI 在分散式網路中處理和共享即時數據的能力。
• 量子計量學與感測:利用量子系統的物理特性,設定科學和工業的測量標準。結合 AI,增強的成像和感測技術有望在自主系統、醫療診斷和環境監測等高精度技術領域取得突破,甚至能偵測暗物質和暗能量。
分析師預計,量子運算的「有意義商業應用」將在 2029-2030 年 左右出現,而更進階的公用事業級量子運算則預計在 2030 年代初期至中期實現。值得注意的是,國家標準暨技術研究院(NIST)已將 2030 年 定為實施量子安全演算法並淘汰目前常用加密方法的關鍵期限。
儘管量子運算目前仍處於研發初期,但市場已見 IBM、微軟、Google、亞馬遜 等巨頭,以及 IonQ、Rigetti Computing、D-Wave Quantum 和 Quantum Computing、Quantinuum 等專業量子新創公司積極布局。分析師指出,早期的投資有望帶來豐厚的回報,就像半導體產業的初期一樣。
(美股為即時串流報價; OTC市場股票除外,資料延遲最少15分鐘。)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