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總統川普預計於一週後(7 月 9 日)對包括歐盟和日本在內的數十個經濟體重新實施高額關稅之際,許多國家仍在爭分奪秒,希望能達成協議,以避免最壞的衝擊。
此關稅措施是川普總統於今年四月以貿易關係中缺乏「互惠」為由所提出的一系列方案之一。最初,美國對大多數貿易夥伴加徵了 10% 的關稅,並計畫後續對存在鉅額貿易逆差的國家實施更高的客製化稅率。然而,為了保留談判空間,這些措施的生效日期被推遲至 7 月。
分析師預期,各國將面臨以下三種可能結果之一:達成框架協議、獲得延長暫緩加徵更高關稅的期限,或是面臨關稅急劇飆升。
一、達成「框架」協議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上週五在 CNBC 節目上表示:「我們將在 7 月 9 日之前達成一批協議。」儘管決策者未具體點名,但貝森特強調,華盛頓一直致力於與約 18 個主要夥伴達成協議。
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副主席溫迪 · 卡特勒(Wendy Cutler)向法新社表示:「越南、印度和台灣仍然是達成協議的有力候選者。」若無法達成協議,越南的「互惠關稅」將從 10% 的基準線飆升至 46%,印度將升至 26%,而台灣則為 32%。
大西洋理事會的國際經濟主席喬許 · 李普斯基(Josh Lipsky)指出,印度談判代表近期延長了在美國的行程,這似乎使其成為「領跑者」。然而,他補充說:「日本原本也在此列,但情況有些倒退。」此番言論指的是川普總統週一對日本不願接受美國稻米出口的批評。
分析師認為,考慮到貿易協定的複雜性,這些協議不太可能成為全面的貿易協定。自 4 月以來,華盛頓僅宣布與英國達成一項協定,以及與中國達成一項暫時降低報復性關稅的協議。
二、延長暫緩期
貝森特部長也提到,對於「秉持誠信進行談判」的國家,其關稅可能得以維持在 10% 的基準水平。但他補充說,是否延長暫緩期限將取決於川普總統的決定。
ASPI 的卡特勒表示:「南韓隨著新政府上任,似乎很有機會獲得延期。」
李普斯基預計,許多國家將屬於此類,獲得的暫緩期可能持續到 9 月 1 日的勞動節。貝森特早前曾表示,華盛頓可能在勞動節前完成其貿易協議議程,這暗示更多協議有望達成,但談判很可能延續至七月之後。
三、重新實施高關稅
然而,貝森特警告,對於那些美國認為「頑固不化」的國家,關稅可能會恢復到川普先前宣布的更高水平,稅率範圍從 11% 到 50% 不等。
卡特勒警告說:「日本拒絕開放其稻米市場,加上美國在降低汽車關稅方面的抵制,可能導致日本面臨 24% 的互惠關稅被重新實施。」
川普週二表示,與日本達成貿易協議的可能性不大,該國可能需要支付「30%、35%,或任何我們決定的數字」的關稅。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