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彭博》周三 (2 日) 報導,儘管美中之間的貿易休兵仍在延續,北京當局正密切關注另一股趨勢:美國正與亞洲與歐洲主要貿易夥伴洽談新協議,試圖排除中國企業,重塑全球供應鏈。
美國與多國的談判進展加速,距離 7 月 9 日的關稅期限僅剩一周。美方力推貿易協定納入限制中國內容的條款,或要求各國承諾對抗中國的不公平貿易行為。對北京而言,這些動作無疑是在打造一個「排中」的全球貿易新秩序。
貿易協議設「中國成分」門檻 越南印度受壓
印度是距離與美國達成協議最接近的國家之一,雙方在「原產地規則」上仍存在歧見。美方希望商品中至少 60% 的附加價值須在當地生產,才能被認定為「印度製造」並享關稅優惠;但印度試圖將門檻降至 35%。
越南等國則面臨類似壓力,美方希望建立分級關稅制度,對含有大量中國零組件的商品課徵更高稅率,這種設計與美國、墨西哥、加拿大三方協定中的條款類似。
法國興業銀行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 Alicia Garcia Herrero 指出,亞洲國家在出口上倚賴美國需求,但在製造上又高度依賴中國供應鏈,這構成亞洲在貿易戰中的兩難。她點名越南、柬埔寨與台灣是最容易受到影響的地區。
面對美國推動「去中化」供應鏈,中國外交部與商務部頻頻示警,強調若有國家以犧牲中國利益為代價換取與美國的減稅協議,中方「絕不接受,將堅決反制」。
美中角力延燒至出口管制 台韓紛出招自保
除關稅與供應鏈重組外,北京更憂心美方將說服盟友一同實施高科技出口管制,進一步限制中國獲取先進晶片製造設備。
台灣上月就將華為與中芯國際 (00981-HK) 列入「實體清單」,禁止本地企業在未獲政府許可情況下與其進行交易。南韓海關也啟動對「轉運出口」的打擊行動,防止中國商品借道南韓流入美國。
台灣總統賴清德日前也針對出口來源提出新規定,要求所有出口美國的商品須具法律聲明證明為「台灣製造」。這些措施展現出各國試圖維持對美關係,同時減少中國報復風險的微妙平衡。
歐洲方面也面臨壓力。中國是歐盟最大電動車出口地,而中國對歐投資去年達 100 億歐元。不過,歐洲委員會主席范德賴恩 (Ursula von der Leyen) 近期批評中國「將稀土武器化」,並對其產能過剩表達憂慮。北京擔心歐盟可能仿效英美協議,納入供應鏈安全、出口管制與產業投資限制等條款。
北京警告「排中聯盟」成形 貿易報復恐升溫
美國與歐盟正在趕在 7 月 9 日前達成協議,屆時華府將對幾乎所有歐盟商品加徵 50% 關稅。由於歐盟對美出口金額為對中出口的兩倍,華府在談判中握有更大籌碼。這也加劇中國的不安。
歐洲智庫 ECIPE 主任牧山浩石 (Hosuk Lee-Makiyama) 指出,中國周末對外發布的強硬聲明「明顯針對布魯塞爾」,顯示其擔憂歐洲倒向華府。
中方長期擔憂,美國正與盟友共同塑造一個「可信賴供應鏈」體系,意圖將中國排除於全球經貿核心之外。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今年稍早訪問東南亞時便呼籲「亞洲一家親」,警告區域國家勿被貿易碎片化趨勢分化。
過去幾年,中國對不滿的貿易行動往往以報復手段回應。像是歐盟對中國電動車課徵反傾銷稅後,中國便對歐洲白蘭地與豬肉等展開調查;2023 年七國集團在日本批評中國後,北京則禁止進口日本水產品;與澳洲交惡時也對紅酒、龍蝦、大麥等商品下達進口限制。
中國對外經貿大學 WTO 研究院院長 Tu Xinquan 表示,若有協議「明確將中國列為對象」,甚至顯示他國配合美國圍堵中國,中方「一定會回應」。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