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社會科學專題基金支持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儘管大多數東南亞國家在美中之間仍保持不偏不倚,但近年來已出現緩慢而明確的向中國傾斜的趨勢。
根據《南華早報》報導,隨著中國與美國之間的分歧演變為全面戰略競爭,「選邊站」成為東南亞國家面臨的核心議題。
新加坡總理黃循財曾表示,新加坡「不親中,也不親美」,而是「只親新加坡」,凸顯了該地區所處的政治與戰略困境。
長期以來,東南亞各國領導人不斷重申不願在這兩個大國之間選邊站隊。而美國和中國方面也常宣稱,無意強迫各國作出這樣的選擇。
但如今,這種態度似乎正在改變。
東南亞於美國與中國的政策壓力之下
在美國總統川普推行的「解放日」關稅制度下,他要求希望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的國家減少對中國依賴,並威脅對金磚國家加徵更多關稅,稱該組織為「反美組織」。
然而,與此同時,中國則強調反對任何排除中國的貿易安排。這種雙重壓力讓東南亞國家陷入戰略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各國仍在根據自身利益作出不同選擇,包括簽署經濟協定、加入多邊組織或採購軍事裝備。關鍵在於選擇背後反映的政治立場與國家利益。
東南亞國家「選擇傾向指數」分析結果
研究團隊收集了 1995 年至 2024 年的數據,涵蓋政治外交、軍事安全、經貿合作、軟實力及立場表態五個領域,構建「選擇傾向指數」。
結果顯示,東南亞國家雖未完全倒向中國,但已出現逐步傾斜的趨勢。
這種傾斜多以「點菜式」選擇方式出現,即各國根據具體議題及自身利益做出決策。影響因素包括國內政治、經濟機遇、對美國影響力持久性的判斷以及地理因素。
其中,經濟機遇最為顯著。自 20 世紀 90 年代中期以來,中國逐漸成為東南亞主要經濟來源,並在區域內推動「一帶一路」倡議,廣受響應。
地理因素也進一步強化了對中國的依賴,包括貿易、交通與資源分布。
相較之下,美國雖長期扮演「離岸平衡者」角色,但距離遙遠及承諾持久性受質疑,使東南亞國家在安全與經濟政策上保持謹慎。
東南亞國家國內政治同樣深刻影響立場。例如,菲律賓對華政策隨領導人變化而搖擺;馬來西亞反美言論在執政與反對黨間常見;印尼則在精英利益與戰略考量間尋求平衡。
研究強調,東南亞各國與美中兩國的雙邊關係才是政策制定的真正驅動力,而非整體東盟立場。
美中競爭未來將持續升溫
研究人員預計,川普第二任期的關稅政策將加速東南亞向中國傾斜,但這不代表美國會被完全排除。
美國與中國正展開跨政治、經濟、安全及文化領域的全面競爭,未來數十年將深刻影響全球和平與穩定。
東南亞將持續成為這場戰略競爭的重要前端,選邊壓力只會愈加明顯。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