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集團 (GS.US) 最新報告指出,人工智慧(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美國企業,政府的官方統計數據卻嚴重低估了 AI 對經濟的實際貢獻。
報告中指出,自 2022 年以來,為美國企業提供 AI 基礎設施的公司,總營收已成長了 4000 億美元。這一驚人的數字強烈顯示 AI 已成為推動經濟成長的重要引擎。然而,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BEA)的官方數據卻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景象。
根據高盛的估算,AI 技術自 2022 年以來,已為美國實際經濟活動貢獻了約 1600 億美元,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GDP)的 0.7%。然而,BEA 的官方統計數據中,由 AI 推動的經濟成長僅約 450 億美元,佔 GDP 的 0.2%。這意味著,有高達 1150 億美元的 AI 經濟貢獻被遺漏在官方數據之外。
數據差異根源:會計方法與資產性質
造成這種巨大落差的主要原因在於 BEA 計算 GDP 的獨特方法。高盛分析師解釋,BEA 將半導體等關鍵 AI 硬體視為「中間投入品」,而非「最終產品」。這表示,只有當這些硬體被整合進最終產品(例如消費者購買的筆記型電腦)並被售出時,其價值才會被計入 GDP。
但現實情況是,越來越多的高效能晶片被專門用於訓練和支撐 AI 模型。這些晶片所產生的價值並非立即體現在可銷售的最終產品上,而是創造出了一種「無形資產」。
高盛估計,目前用於開發 AI 模型和雲端服務的約 750 億美元投資,尚未被計入官方的投資統計數據中。這種無形資產的價值難以量化,也因此難以被納入傳統的 GDP 計算框架。
除了會計方法的問題,高盛的報告還提到了美國新的進口政策對 AI 投資數據的影響。為了趕在川普總統實施進口關稅之前,部分公司在 2025 年上半年大量進口了伺服器和網路設備。
這種「搶進」行為導致資訊處理設備的商業投資數據在短期內大幅膨脹,從而可能誇大了正常的 AI 投資需求。儘管進口數據會在 GDP 計算中被抵銷,但這種一次性投入仍然對數據產生了混淆。
此外,儘管越來越多的企業在財報會議中提及 AI,但高盛在另一份報告中指出,目前能夠明確量化 AI 對其獲利影響的公司仍然相當稀少。這反映了 AI 技術雖然熱潮洶湧,但其在企業營運層面的財務效益,仍處於一個相對模糊和難以量化的階段。
(美股為即時串流報價; OTC市場股票除外,資料延遲最少15分鐘。)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