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周四 (16 日) 報導,在人工智慧 (AI) 熱潮席捲市場、資金持續湧入晶片產業之際,原本被視為稀釋股東權益的不利行為——增發股票,如今卻成為推升股價的新動力。
這波融資熱潮反映出 AI 資本市場競逐愈演愈烈,投資人不僅關注技術創新,也願意為企業籌資與轉型故事埋單。投資人不再懼怕股本稀釋,反而將新資金視為企業轉型與延續競爭力的關鍵支撐。
英特爾籌資 180 億美元 股價飆漲近九成
晶片大廠英特爾 (INTC.US) 股價自 8 月初以來已飆漲近九成,儘管公司仍在虧損,卻透過向美國政府、軟銀與輝達 (NVDA.US) 出售持股籌得約 180 億美元,以補強資產負債表。
《彭博》計算顯示,這些增資交易將使現有股東持股價值被稀釋約 14%,若政府所持認股權證被行使,稀釋幅度可能更大。不過,目前投資人更關注新增資金所帶來的喘息空間,而非股份被稀釋的影響。
Fulton Breakefield Broenniman 研究總監貝利 (Michael Bailey) 指出:「投資人現在選擇先看好消息,暫時忽略稀釋的成本。雖然這是利弊並存的情況,但市場押注『利大於弊』。」
英特爾目前正積極進行晶圓廠建設,試圖轉型為類似台積電 (2330-TW)(TSM.US) 的代工業者。然而籌得的資金僅約新廠所需 300 億美元的一半。據報導,英特爾近期甚至接洽蘋果(Apple)尋求投資,消息曝光後股價 3 日內暴漲 21%。
分析師高柏 (Jay Goldberg) 形容投資人心態:「對股東而言,這是『寧可擁有七八成的東西,也不要什麼都沒有』的選擇。」不過,也有分析師對這波融資熱潮保持警戒。滙豐 (HSBC) 分析師 Frank Lee 指出,若英特爾無法吸引足夠客戶加入代工業務,單靠股權融資推升的行情恐難持久,並將其評等下調至「賣出」。
超微贈 OpenAI 認股權證 三日飆升 43%
與此同時,英特爾的競爭對手超微 (AMD.US) 亦受到市場熱烈追捧。該公司在 10 月 6 日宣布與 OpenAI 簽署合作協議,未來有望帶來數十億美元營收。作為交換,超微向 OpenAI 提供認股權證,只要達成特定的技術與市值里程碑即可行使。消息公布後,超微股價連漲 3 日、累計飆升 43%。
根據協議,OpenAI 可在達成條件後,以每股僅 1 美分的價格購入最多 1.6 億股超微股票,約占現有股本的 10%。若超微股價攀升至 600 美元、市值突破 1 兆美元時,最後一批權證將完全生效。不過超微並未說明各階段的具體條件與細節。
這項合作被視為超微強化 AI 晶片布局的重要一步。該公司最新一季財報顯示,淨利攀升至 8.72 億美元,年增逾兩倍,營收也成長 32% 至 77 億美元。儘管與市場龍頭輝達相比,超微在 AI 運算晶片領域仍屬後進者,但此次與 OpenAI 的綁定協議,被視為拓展 AI 運算加速器業務的關鍵突破。
AI 融資狂潮重塑投資邏輯 市場短期熱度恐升高
除了英特爾與超微,輝達日前也宣布將投資 OpenAI 高達 1,000 億美元,用於建置 AI 資料中心與運算設施。這些高額投資與交叉持股的現象,讓部分分析人士聯想到網路泡沫時期企業間的「循環融資」模式。
貝利分析:「這是一種不尋常的資金循環,企業彼此以創新的方式支撐成長。投資人眼下接受這套邏輯,但從華爾街歷史來看,這並非常態。」他並指出,在 AI 題材的強勁推升下,市場情緒極度樂觀,但若未來現金流或技術成果未如預期,這波由融資支撐的股價漲勢恐面臨回調壓力。
整體而言,這場「稀釋卻上漲」的矛盾行情,正反映投資人願意以短期持股比例的減少,換取企業獲得新資金與轉型機會。AI 時代下,融資不再只是籌錢工具,更被視為企業生存與競爭力再造的門票。
(美股為即時串流報價; OTC市場股票除外,資料延遲最少15分鐘。)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