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輝達市值單日飆升 2450 億美元創下紀錄,但市場對 AI 交易熱潮的疲態已悄悄顯現。高盛科技、媒體與通訊 (TMT) 交易員 Peter Bartlett 最新指出,面對 AI 領域層出不窮的新交易、合作與投資,市場參與者正感受到明顯的疲勞感。
輝達在周二 (28 日) 一天宣布超過 15 項重大合作,從諾基亞 10 億美元股權投資,到與微軟、OpenAI、禮來、Uber 等行業巨頭的戰略合作,消息推動輝達股價收漲 5%,市值單日激增 2450 億美元,微軟亦收高 2%,市值增加 80 億美元。
這場交易熱潮還帶動那斯達克 100 指數、費城半導體指數齊創歷史新高,看似一片繁榮,但熱鬧背後,質疑聲逐漸蔓延。
Bartlett 觀察到,市場對 AI 交易的懷疑正持續累積,其中「循環投資」成為最大爭議點,也就是 AI 生態內企業相互投資、採購的模式,引發對營收永續性與真實需求的雙重擔憂。
儘管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周二在 GTC 大會主題演講中駁斥「AI 泡沫論」,強調輝達通過 2026 財年 Blackwell 和 Rubin 產品線已鎖定 5000 億美元營收可見性,但這一表態未能完全消解市場疑慮。
從市場表現來看,指數與個股的分化更印證了疲態。標普 500 指數雖收於歷史新高,卻有 398 檔成分股下跌,創下該指數歷史高點時下跌個股數量的紀錄,等權重標普 500 指數與市值加權指數的背離更達歷史性水位,凸顯漲幅高度集中於輝達等少數 AI 巨頭的現狀。
換言之,市場狂歡主要由重量級企業驅動,多數個股並未同步受益。
細究輝達周二宣布的合作清單,「朋友圈」幾乎涵蓋 AI 全產業鏈;PayPal 與 OpenAI 擴展支付和商務功能,CrowdStrike 與輝達聯合開發 AI 代理,甲骨文為其構建能源部 AI 超級計算機,Uber、禮來分別拓展移動網絡與 AI 超算合作,還有 SuperdLucid、Palantir 等企業加入。
此外,Booz Allen、思科、MITRE 等機構及 T-Mobile 也宣布與輝達合作,Adobe、CoreWeave 等則跟谷歌雲端等其他巨頭深化連結。
Bartlett 說,「這些宣布中,部分在預期之內,但大量交易超出市場預期」,並稱儘管當前市場對穩健財報反應平淡,卻對 AI 消息保持高敏感度,這種「非理性亢奮」正隨交易密度增加而減弱。
他也強調,輝達與 OpenAI 正透過密集合作與其他參與者拉開差距,但市場已開始質疑當所有玩家都試圖綁定 AI 生態時,真實的成長邏輯究竟何在?
從股價暴漲到質疑升溫,這場 AI 交易熱潮正站在關鍵時間點。輝達等巨頭的市值新高固然耀眼,但市場分化的加劇、循環投資的隱憂,以及參與者逐漸累積的疲勞感,都在提醒一件事,也就是 AI 故事若想持續,終需回歸真實需求與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