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商業內幕》周一 (3 日) 報導,科技巨頭們正為爭奪 AI 主導權展開昂貴的競爭,形成「囚徒困境」局面。對沖基金高管警告,此舉恐引發市場震盪,投資人可能對鉅額資本支出回報產生質疑。
管理約 370 億美元資產的 Davidson Kempner Capital Management 投資長 Tony Yoseloff 在高盛周五發布的「Exchanges」播客中表示,各家企業為避免在 AI 競賽中落後,被迫持續投資,即使可能不符合最佳利益,形成「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
「你必須投資 AI,因為同業都在投資,如果落後就無法保持競爭優勢,」他指出。
他表示,這種投資模式的影響不僅限於矽谷。由於少數大型科技股在美國股市占主導地位,它們的投資決策現在幾乎左右所有投資人。
AI 震盪風險浮現
Yoseloff 並不認為 AI 只是一時炒作,但他以歷史經驗提醒投資人要有風險意識。他舉例,1980 年代個人電腦普及後,職場生產力提升花了 10 年才顯現;網路興起後也等了 5 至 6 年才看到經濟效益。
依此推算,AI 的真正經濟回報可能還要等上數年。但市場卻急著要看到立即成效。
他直言,雖然推動 AI 大規模投資的都是全球最健全的企業,有能力重新投資現金流,但公開市場未必有那麼大的耐心。問題是:AI 會不會在某個時點出現震盪?當市場開始質疑投資回報時會發生什麼?市場究竟會等多久?
歷史殷鑑不遠
Yoseloff 將當前情況比作早期「網路泡沫」和 1970 年代初期美國股市的「漂亮 50」泡沫,當時市場極度集中,且對突破性技術和成長股充滿熱情。儘管這些趨勢基於真正的創新,但投資人花了約 15 年才收回資金。
包括 OpenAI 執行長奧特曼在內的一些領袖,已對 AI 過度興奮發出警告,儘管他們肯定這項技術具有改變遊戲規則的潛力。
奧特曼 8 月告訴記者:「投資人整體是否對 AI 過度興奮?我的看法是肯定的。」但他也補充,這是「長期以來最重要的事情」。
10 月下旬,微軟 (MSFT.US) 共同創辦人比爾蓋茲將當前環境比作 1990 年代末的網路泡沫,並警告「這些投資中有很多最終會是死路一條」。
(美股為即時串流報價; OTC市場股票除外,資料延遲最少15分鐘。)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