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最新報導指出,全球 AI 基礎設施建設若想在 2030 年前實現每年 10% 回報率,AI 產業每年需創造約 6500 億美元 (約 20.3 兆台幣) 收入。
科技媒體《Tom's Hardware》周三 (12 日) 引述摩根大通(下稱小摩)(JPM.US) 研報報導,6500 億美元相當於全球 15 億 iPhone 活躍用戶每人每月支付 34.72 美元 (約 1085 台幣),或是全球 3 億 Netflix 訂閱用戶每人「永久」支付 180 元美元 (約 5626 台幣)。
儘管收入將由個人、企業與政府共同分攤,但消費者對 AI PC、AI 手機的實際用途仍存疑慮,要持續賺到這一數額的錢並非易事。
小摩在報告中警告,AI 成長恐重蹈電信業覆轍。當年電信業投入龐大資金建造光纖,收入成長遠落後於投資,大量資金「打水漂」。
目前,OpenAI、Anthropic 等重量級公司雖有百億美元營收目標,卻未轉化為穩定淨利潤,產業獲利模式仍待驗證。
除了成長不如預期的風險外,AI 產業還面臨兩大危機。一是「算力過剩」,OpenAI 執行長奧特曼擔憂,數十億美元建成的資料中心恐因缺乏應用需求而閒置;二是「AI 泡沫」破裂。英特爾前執行長基辛格指出,企業尚未從 AI 中獲得實質收益,若泡沫破滅將波及整個市場。
儘管報告揭示了重重風險,小摩並非完全悲觀。報告總結,無論產業未來走向如何,AI 生態系統「贏家通吃」的本質將持續。這意味著,在這場資本與技術的豪賭中,即便不發生整體性的崩盤,也注定會有一群「慘烈的失敗者」與少數「輝煌的勝利者」並存。
(美股為即時串流報價; OTC市場股票除外,資料延遲最少15分鐘。)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