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一項名為《SAFE》的法案引發學界震動,恐進一步加劇中美科技戰以及科技研究合作難度,而消息一出也立刻招致近 800 名美國學者聯名抗議,多所頂尖高校及高等教育倡導團體集體發聲,批評這種「一刀切」的過度反應,恐扼殺科學活力,並激化中美關係對立。
《科學》雜誌報導,《SAFE》全稱為《保護美國資金與專業知識免受敵對研究利用法案》,是《國防授權法案》(NDAA) 的修正條款,打算以「國家安全」為由,全面禁止與美國認定的「敵對國」(包括中國、俄羅斯、伊朗、北韓)實體有關聯的科學家獲取聯邦資助。
被禁止的活動包括聯合研究、合著論文,以及指導敵對國研究生或博士後研究員,而該條款具追溯效力,這意味著過去 5 年任何有此類互動的科學家都有可能未來失去聯邦資助的資格。
《SAFE》由密西根州共和黨眾議員、美中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主席 John Moolenaar 提出,意圖阻斷聯邦資金流向「與中國軍方或情報機構合作的大學及研究者」。法案明確禁止美國科學家與「敵對國實體」進行聯合研究、合著論文或指導其研究生 / 博士後,覆蓋範圍之廣令學界嘩然。
美國大學協會 (AAU) 與公立及贈地大學協會 (APLU) 致函國會指出,上述條款將波及大學幾乎所有對外合作,包括研究協議、海外計畫、學術會議等,「遠超保護國家利益所需」。
亞裔美國學者論壇 (AASF) 更警告,《SAFE》對「關聯」缺乏明確定義,恐重蹈 2018 年「中國行動計畫」覆轍。
信中指出,美國總統川普 2018 年啟動的「中國行動計畫」已產生寒蟬效應,當時,那項行動曾要求全美 94 個地區司法部門每年至少提出一到兩起針對中國的訴訟,以應對所謂的「安全和技術威脅」。該計畫聲稱旨在防範「非傳統情報人員對美國知識產權領域的滲透」,重點是針對大學及研究機構的華人學者。
該行動的受害者、耶魯大學細胞生物學家、AASF 董事會成員林海帆告訴《科學》雜誌:「這將加速瓦解科學合作中至關重要的人文信任。如果缺乏信任,美中兩國將越來越對立,最終成為彼此的敵人。」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 (NIH) 曾因林海帆是否準確披露在中國的兼職職位而暫停其資助資格兩年,之後經調查林並無不當行為。
在反對聲浪中,史丹佛大學教授 Steven Kivelson 表示,其與中國的合作對凝聚態物理研究至關重要,近期一篇關於量子自旋液體的論文便依賴中國合作者的計算資源。他即將赴北京參加的國際會議,更是獲取未發表的先進成果的關鍵管道。他指出,許多合作並無即時軍事應用,「時間跨度長到無需保密」。
事實上,中美科研合作已呈現萎縮趨勢。美中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 9 月報告顯示,2018 年高峰期,中美聯邦資助合作論文超 8800 篇,2024 年已不足半數,但 Moolenaar 等推動者仍試圖將其歸零。
目前,反對人士除要求刪除 SAFE 條款,還呼籲調整 NDAA 其他安全規定,如「資助期滿三年內不得為敵對國機構工作」及「一人關聯即取消機構國防資助資格」(現行僅針對個人)等不合理條款。
儘管美國國會最終決定難料,但學界擔憂,即便 SAFE 條款被刪,立法者恐另尋他法展示對中強硬。Kivelson 坦言,維護學術交流如同螳螂擋車,但對科學家而言,必須竭盡全力,因為科學的生命力,本來就係於開放與合作。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