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商業內幕》周二 (18 日) 報導,牛津大學網路研究所及教育系教授 Rebecca Eynon 警告,隨著 AI 改變教育現場,學校教 AI 的方式可能錯了。
Eynon 認為,教育工作者不應只教學生如何使用科技,而是要培養他們塑造科技的能力。她周一表示:「AI 不只是讓人適應的工具,而是人們應該主動塑造的對象,這關係到我們想要什麼樣的教育和社會。學校對 AI 必須主動出擊,而非被動回應。」
年輕人數位能力被高估
Eynon 在牛津大學教育科技公平計畫的研究發現,許多年輕人的數位能力並不如成年人想像。學生常在管理檔案或發送電子郵件等基本技能上遇到困難,而教師也不確定該如何將數位素養融入課程。
她強調,AI 教育不該只聚焦技術技能,更要培養批判思考、包容性與責任感。她提出三大教育方向:
一、教批判思考,不只是寫程式
Eynon 表示,數位素養不能只停留在辨識假訊息或安全使用 AI 工具。學生需要理解背後的社會、政治與經濟運作。
她認為,年輕人不該只被當成 AI 技術的使用者,而應該培養成能批判性思考科技的公民,包括理解相關的經濟、政治與文化議題。
具體來說,就是要教學生演算法如何產生偏見、科技公司如何靠數據賺錢、假訊息如何擴散,讓他們懂得質疑和挑戰 AI 系統,而不是照單全收。
二、動手設計,培養包容思維
Eynon 認為,AI 教育應該加入實作設計,讓學生把科技與社會現實連結起來。「設計是數位素養的核心,能讓學生看見社會不公平,也能思考科技如何促進或妨礙公平。」
她建議讓學生實際探索 AI 的偏見問題,或開發對社區有幫助的數位工具。而且這些內容不該只出現在資訊課,應該融入各科教學,讓更多學生參與數位時代。
三、責任要共同承擔
雖然學生該學會質疑生成式 AI,但 Eynon 提醒,不能把修正問題的責任全推給年輕人。「改善 AI 的治理、監管和改革,不該只是年輕人的責任。」她表示,政府、教育界和科技公司都該為 AI 帶來的環境、倫理和法律問題負責,不能期待個人獨自面對。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