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公債殖利率曲線近一年大幅轉變之際,長天期美債的投資吸引力再度受到市場關注。短端殖利率在降息預期下明顯下滑,但長端殖利率不降反升,使長天期公債遭到拋售,也讓投資人得以在相對高檔的水準鎖定實質正利率。
對於被高債務、低成長與不利人口結構壓制的經濟體而言,長天期美債的 2% 至 2.5% 實質正利率確實具吸引力;然而,市場仍存在多項不確定性,使得逢低布局並非「穩賺不賠」。
風險一:生產力未現大幅提升
在高殖利率、高債務水準下持續擴大財政赤字,對政府而言風險極高,而美國正面臨此局面。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 (CBO) 預測,聯邦債務占國內生產毛額 (GDP) 比重將從目前的 100% 升至 2035 年的 118%,創下歷史新高。
德意志銀行先前推算,美國若要維持債務占 GDP 比穩定,初級財政赤字需控制在 GDP 的 1.2% 以下;然而在現行財政政策下,未來數年赤字占比可能落在 5% 至 7% 之間,在缺乏生產力爆發的情況下極難持續。
市場寄望人工智慧 (AI) 能帶動生產力改善,但 CBO 警告,一旦生產力增速每年比基準預測低 0.5 個百分點,美國債務占比可能在 2055 年飆升至 200% 以上,使長天期公債面臨再度重估的風險。
風險二:聯準會獨立性面臨侵蝕
今年 8 月,美國總統川普曾試圖撤換聯準會 (Fed) 理事庫克 (Lisa Cook),指控她在加入 Fed 前涉及資料不實。儘管最高法院允許庫克暫時留任,但市場普遍解讀此舉可能反映白宮意圖加大對 Fed 的政治影響力。川普也曾表示不會再提名「慢郎中」主席鮑爾,其任期將於 2026 年 5 月屆滿。
若未來的 Fed 主席採取更鴿派立場,可能在經濟仍有成長、但通膨仍高於目標的情況下降息,增加市場對長期通膨風險與更高殖利率的要求。儘管美國經濟結構已轉向 81% 由服務業驅動、景氣波動較過去平緩,但在非必要情況下降息仍屬高風險作法。
風險三:關稅收入可能被裁定非法
川普依據 1977 年緊急法規對百餘國商品課徵關稅,造成關稅收入近月快速增加,截至 10 月 31 日已累計達 2,239 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多出 1,422 億美元。美國最高法院本月開始審理相關案件,可能裁定部分關稅及其收益來源「不合法」。
若關稅收入遭裁定無效,美國財政缺口恐進一步擴大,迫使市場重新評估財政永續性,也可能推升長天期美債殖利率。儘管若此情形發生,川普政府極可能尋找替代方案重新施加貿易限制,但短期震盪仍可能造成公債期限溢價 (Term Premium) 上升。
風險四:美國財政部恐調整短債依賴度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 (Scott Bessent) 近期表示,美國不願在高利率環境下大量發行長天期公債,因此提高短天期國庫券 (T-bills) 占比,以降低當前融資成本。最新季再融資聲明也確認,財政部至少在明年以前不會增加票券及長債發行量,而會更依賴一年內到期的短債。目前,公眾持有美國債務中,短天期國庫券占比已達 20%。
然而,依賴短債雖可降低成本,卻增加整體融資波動度。財政部模型顯示,在悲觀經濟情境下,減少短債、改以中期債券發行,反而能在僅小幅增加成本的情況下降低融資波動。這代表美國未來可能不得不調整目前偏短的借款結構。
整體而言,雖然長天期美國公債目前提供具吸引力的實質正利率,但在以上多項不確定性尚未釐清前,投資機會並非明朗。部分市場參與者認為,其他資產領域的實質正利率更具確定性,布局風險相對較低。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