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貨幣監理署 (OCC) 在最新發佈的 1186 號解釋函中明確表態,允許美國銀行基於「合理可預見的營運需求」,以本金形式持有加密貨幣,主要用於支付區塊鏈網絡費用 (Gas 費) 及測試合規的加密資產平台,此舉被視為傳統金融體系擁抱鏈上業務的重要里程碑,為銀行開展穩定幣託管、代幣化存款等業務掃除了關鍵障礙。
過去,銀行在進行鏈上業務時,因缺乏持有原生加密資產的明確授權,需依賴第三方支付 Gas 費或採用鏈下變通方案,不僅操作複雜,也伴隨交易對手風險。上述新規實施後,銀行可在內部維持少量原生代幣庫存,直接涵蓋交易結算所需的費用緩衝,並支持其測試內部或第三方加密資產平台,進而縮短執行時間、降低流動性風險。
這一政策與今年 3-5 月 OCC 放寬加密貨幣託管與穩定幣業務監管的方向一致,進一步完善了銀行持有「營運性加密資產」的合規框架,尤其有利於積極布局穩定幣與代幣化存款業務的大型託管機構,使其能與加密原生機構展開直接競爭。
不過,新規也明確規定銀行持有加密資產必須嚴格用於營運需求,禁止無限制投機或作為投資資產,並需遵守市場風險、流動性管理及反洗錢等常規風控要求。
此外,銀行仍面臨多重挑戰。OCC 僅監管國家銀行,而聯準會 (Fed) 仍將加密貨幣列為「不安全、不穩健」的主要資產,導致州成員銀行面臨政策分歧。
與此同時,比特幣、以太幣等代幣價格波動恐影響資產負債表穩定性,銀行必須在滿足交易需求與規避投機風險之間謹慎平衡持倉規模。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