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CNBC》周三 (30 日) 報導,當其他科技巨頭忙著建造大型資料中心布局 AI 時,蘋果 (AAPL.US) 卻仍在觀望。華爾街對此感到憂心,蘋果今年股價重挫逾 15%,成為「美股科技七雄」中表現第二差的公司,分析師擔心不明確的 AI 戰略可能開始衝擊 iPhone 銷量。
蘋果今年股價表現慘淡,截至周二收盤下跌逾 15%,在「美股科技七雄」中僅次於特斯拉 (TSLA) 的 20% 跌幅。儘管下一代 Siri 至少要延後到明年才能推出,蘋果依然拒絕透露更多 AI 戰略細節,讓投資人和用戶大失所望。
此外,蘋果前設計總監 Jony Ive 今年 5 月將新創公司 IO 以 65 億美元賣給 OpenAI,該公司執行長奧特曼(Sam Altman)更宣布正在開發新硬體裝置。反之,蘋果在 AI 領域的角色定位模糊,缺乏明確競爭策略。
仍有緩衝時間
TD Cowen 分析師 Krish Sankar 周一表示:「不完整的 AI 戰略仍是最大隱憂,但我們認為蘋果還有約 1.5 年時間提出有說服力的解決方案。」他仍建議買進蘋果股票。
蘋果周四將公布第 3 財季財報,預料不會過度討論 AI 問題,而是聚焦在預估 400 億美元的 iPhone 銷售佳績。根據 FactSet 預測,服務部門營收可望成長 11% 達 268 億美元,遠超過公司整體成長率。
儘管面臨 AI 戰略質疑,蘋果仍握有不少優勢。憑藉產品高滿意度和多裝置生態系統的用戶黏著效應,該公司築起了堅實護城河。Deepwater Asset Management 創辦人 Gene Munster 指出,iPhone、Mac 和 Apple Watch 持續熱銷,為蘋果在 AI 競爭中爭取到緩衝時間,加上 Google(GOOGL.US) 等對手尚未推出決定性的 AI 功能,「蘋果明年面臨的 AI 壓力相對有限」。
錯失先機影響有限
不過蘋果確實已錯失先機。去年夏天推出的 Apple Intelligence 功能,包括電子郵件摘要、圖像生成和 Siri 介面更新,原本被寄予厚望能推動「超級換機潮」,但最關鍵的 Siri 升級版已延後至 2026 年,銷量成長也未如預期出現。
Consumer Intelligence Research Partners 調查顯示,去年購買新 iPhone 的用戶中,多數是因舊機故障,僅 13% 為了新功能而換機。儘管如此,仍有 89% 美國 iPhone 用戶選擇繼續使用蘋果產品。
由於 AI 的興起,蘋果服務業務主管 Eddy Cue 今年在法庭上坦承:「聽起來很瘋狂,但 10 年後大家可能不需要 iPhone 了。」顯示蘋果內部已意識到威脅。
面臨雙重競爭威脅
目前蘋果面臨雙重競爭威脅。首先是 Google 積極將 Gemini 助理整合進 Android 系統,新版 Android 16 用戶可透過 Gemini 控制 Google Maps、YouTube 等應用程式,甚至能根據觀看的 YouTube 教學影片自動建立相關待辦清單,這些功能都遠超目前 Siri 的能力。
其次,是可能不需要螢幕、主要靠語音操控的 AI 裝置。OpenAI 已宣布相關計畫,各種新型態產品如智慧別針、吊墜和 Ray-Ban Meta 智慧眼鏡陸續問世。
不過 Google 執行長 Sundar Pichai 認為,AI 裝置要真正挑戰智慧手機地位「至少還需要 2 到 3 年」。
最大威脅可能來自結合 Jony Ive 設計長才的 OpenAI 硬體產品。Gene Munster 預測該產品明年亮相、2026 年開始出貨。對蘋果而言,時間確實所剩不多,但仍有機會迎頭趕上。
(美股為即時串流報價; OTC市場股票除外,資料延遲最少15分鐘。)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