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发表报告表示,南向资金3月以来成为港股主力,年内相对确定增量约为2,000亿至3,000亿港元。今年以来南向累计流入6,041亿港元,日均流入(82.8亿港元)已是去年全年的近2.5倍(2024年全年流入8,078.7亿港元,日均34.7亿港元)。若维持当前速度,今年总量可能要接近两万亿港元,可能并不现实。该行此前曾做了梳理,结合公募最新数据,在可测算部分中,公募与保险等机构的「子弹」可能并没有想的那麽多。
截至首季度,主动偏股基金港股持仓已经达到30.8%的历史新高,假设年内比重提升至35至40%(基金名称不带「港股」的最高投资比例不得超过50%),考虑到当前主动偏股型基金1.5万亿元的整体规模,後续空间约750亿至1,500亿港元。险资部分,假设权益占其资金比例提升至15%且港股占权益比例提升至20%,同样考虑新增保费,中金预计年内有望带来约1,500亿至2,000 亿港元的增量资金。
不过本轮南向大举流入的过程中,ETF资金的流入非常强劲。内地可投港股ETF的资金净流入在3月创下234亿元的纪录後,4月至今更是接近350亿元,这背後可能存在不少个人投资者通过ETF配置港股的身影。然而个人与其他交易型的流入受情绪与趋势的驱动很强,历史上也多次出现「追涨杀跌」的情况,因此较难准确测算。综合以上,该行整体测算下来後续年内相对确定的南向增量约为2,000亿至3,000亿港元,全年累计流入8,000亿至10,000亿港元左右。
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尽管南向资金大举流入的确使得南向投资者在部分时期与局部存在「边际定价权」,但面对借券卖空,以及南向无法参与而供给却可以无限的「闪电配售」(3月港股配售规模高达970亿港元创历史记录),是难拥「绝对定价权」的, 因此当市场过於强调定价权来支撑乐观观点时,可能意味着情绪已经相对亢奋。
对市场而言,中金在关税风险开启後,测算恒指在20,500点计入了与2018年底相当的悲观情绪,如果没有新增风险,可能在这一位置震荡,回过来看也的确如此。随着关税不断加码已经进入「非理性」阶段,市场已经对关税本身的数字逐渐「脱敏」,更多转向对增长的实质影响,而这又将与後续的谈判进展与国内政策对冲力度息息相关。如果关税谈判没有进展导致美关税维持在145%的高位,同时财政政策对冲力度弱於预期,或拖累港股盈利下滑10个百分点到负增长7%。据此,该行测算,1)基准情形下,不考虑盈利下修影响,对应恒指20,500点;2)积极情形下,市场情绪修复至关税冲击前水平,恒指重回23,000至24,000点。3)悲观情形下,盈利增速降至-7%左右,对应恒指18,000至19,000点左右。
具体操作上,如果投资者在此前仓位已经明显下调或者挪至分红板块,那麽在这一点位即可分批低吸;但如果仓位和成本都较高,可以多留一些缓冲空间,以应对潜在盈利下调压力。(wl/u)
AASTOCKS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