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AH两市的乳业板块全线爆发!
早盘港股乳业指数(887661.WI)高开超7%,盘中一路走高,截止收盘港股乳业指数大涨8.02%。个股方面,蒙牛乳业(02319)涨14.94%,收18.46港元;中国圣牧(01432)涨13.95%,收0.196港元;现代木业涨13.75%,收0.91%港元;澳优涨7%,收2.14港元。
A股同样暴涨,乳业指数(884662.WI)高开6.52%,高开高走,截至收盘涨7.85%。个股方面,品渥食品(300892.SZ) -0.700 (-1.766%) 、贝因美(002570.SZ) +0.040 (+0.851%) 、均瑶食品(605388.SH) -0.060 (-1.010%) 、新乳业(002946.SZ) -0.130 (-0.993%) 等多家上市公司股价涨停,西部牧业(300106.SZ) -0.130 (-1.276%) 、伊利股份(600887.SH) -0.040 (-0.133%) 等纷纷大涨。
乳制品的大涨,一方面得益于近期金融“组合政策”以及美联储降息利好;另一方面乳制品行业利好消息刺激。
从消息面上来看,9月26日,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肉牛奶牛生产稳定发展的通知》。《通知》指出,各地要综合用好新媒体和传统媒介,宣传展示鲜牛肉、鲜牛奶品质和营养价值,促进牛肉牛奶消费。加强牛肉牛奶消费常识科普,纠正消费认知误区。推广“学生饮用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发放消费券等方式,拉动牛奶消费。
《通知》指出,各地要综合用好新媒体和传统媒介,宣传展示鲜牛肉、鲜牛奶品质和营养价值,促进牛肉牛奶消费。加强牛肉牛奶消费常识科普,纠正消费认知误区。推广“学生饮用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发放消费券等方式,拉动牛奶消费。
两市乳制品企业股价之所以反应激烈,主要源于近两年来乳制品行业面临严峻的挑战,此次
《通知》鼓励发放消费券拉动牛奶消费、加大金融和资金对养殖户的支持,其目的是为了帮助乳业行业度过难关。
对此,银河证券表示,消费政策刺激有望推动奶价回暖。当前行业供给端已在去化,2024年3~7月单月乳制品产量均实现同比下行,但生鲜乳平均价降幅收窄程度有限,我们认为需求端复苏偏慢是核心原因,而本次政策主要在需求端重点发力,或加速实现供需平衡,推动奶价回暖。
原奶价格持续下跌,乳品企业业绩持续下滑
近两年来,整个乳业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一挑战既体现在营收,也体现在盈利上。营收方面,2024年上半年SW乳品行业实现营收942亿元,同比下降9%,其中第二季度实现营收445亿元,同比下降14%,环比加速下滑。从乳制品产量上看,2024H1各月份同比均出现明显下滑,其中Q2的4月至6月产量均出现下滑局面,分别下降9%、14%以及7%。
利润方面,2024年上半年SW乳品行业实现归母净利润85亿元,同比增长8%,其中第二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21亿元,同比下降44%。
自2021年中旬以来,原奶价格呈现持续下行趋势,原奶价格的同比下降对于利润端有较大贡献。但由于原奶持续供大于求,乳企选择以价格战、费用促销等各种方式促进需求提升去库存,2024Q2价格战及促销活动尤为明显,使得乳企的原奶红利被吞噬,利润端承压较为明显。
在此背景下,多数乳制品上半年出现营收利润双降的局面,就连行业两大巨头蒙牛乳业和伊利股份也未能完全抵御住行业的下行压力。其中,蒙牛乳业上半年收入同比下滑12.6%至446.71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减少19.0%,至24.46亿元;伊利股份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下滑9.53%,至596.96亿元。
部分企业更是出现亏损局面,例如,中国圣牧净亏损1.44亿元,同比由盈转亏;澳亚集团净亏损6.36亿元,亏损额同比继续扩大。
原奶供需矛盾是今年乳业面临的主要挑战,原奶供大于求导致上游牧场经营压力较大,上游加速淘汰产能,2024年4-6月我国奶牛存栏数量持续环比回落,截止到2024年6月末,我国奶牛存栏量630万头,较2024Q1末减少16万头。2024年7月乳制品产量同比下滑6%,同比降幅较2024年6月扩大,板块供需错位问题深化有望继续加速上游去化。
渠道调整步入收尾阶段,乳制品行业拐点即将到来
据智通财经APP了解,农业部自2008年以来对于国内主产区生鲜乳平均价的统计数据,并将2008年至今的时间划分为三轮周期,分别为2008-2013年底、2014-2021年中、2021-至今。三轮周期内原奶价格波动较大,价格高低点之间相差接近一倍,供需关系依然是导致周期的核心原因。整个过程中原奶产业同步正在不断发展,而不同周期内价格的重要影响因素也在变化。
原奶价格是衡量原奶周期的核心指标和供需关系的直观体现。当市场需求旺盛而供应不足时,奶价会上涨;养殖户看到利润空间变大,会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但由于生产周期长,增加的供给约2年后才能释放,则短期可能会有过量的培育而在2年后供需关系反转。相反,当市场需求疲软而供应过剩时,奶价会下跌;面临着利润压缩甚至亏损,养殖户会通过淘牛减少生产规模甚至退出市场,这个过程相对较快。
这意味着奶牛存栏量的变化对原奶供应的影响具有滞后性,因为其中只有成乳牛是实际贡献产能的。而牧业公司和养殖户是根据当下市场和未来预期来做投资决策的,所以出现在投建在奶价上行期,增产时奶价下行,比如2019年乳企有较多的上游拓展动作,而到2021年产能才集中释放,奶价出现回落。
在本轮周期中,原奶价格已从2021年高点的4.38元下跌26.48%至2024年7月底的3.22元。
需求端方面,除了产品价格相对稳定的大型乳企,部分区域小型乳企会根据上游原奶价格的波动,调整终端产品价格,进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和需求量。同时,乳品消费需求存在较明显的季节性波动,如在冬季和节假日,乳制品消费量通常较高,而在夏季则相对较低。
长期来看,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健康意识的增强,乳制品的市场需求量或长期向好,且高端乳制品的需求逐渐提升;厂家对乳制品品质化和特色化的不断研发进步,加之宣传和市场推广活动,也会推动和刺激乳制品的消费增加。
与前两轮相比,此次周期与前两轮存在三点明显的不同。
一是此次的超跌是需求和供给同时对价格进行压制,因此原奶价格的下跌幅度是空前的。
二是随着牧场集中度、规模化程度的提升,牧场在经营和财务方面的抗风险能力也有所提升,因此在奶价下行导致盈利受损情况下,行业产能没有出现快速去化,因此原奶价格下跌的时长也拖延得更久。
三是由于此次国内原奶价格的持续下跌,国内原奶更加易得,国内大包粉也开始囤积,根据独立乳业专家宋亮2024年7月在乳业时报的表述,按照实际市场价格来计算,国产大包粉已经比进口大包粉更便宜;对比之下进口原料奶已经不具备成本优势,不再成为影响国内原奶价格的主要因素。实际进口量也确实下滑严重,根据海关数据,2024年上半年,我国共计进口各类乳制品130.82万吨,同比减少15.6%,进口额54.35亿美元,同比下降22.4%,其中大包粉38.27万吨,同比减少20.7%。
不过目前渠道调整已有成效,大日期商品逐渐清理后,产品价格开始企稳并出现回升迹象。随着渠道调整步入收尾阶段,乳企在渠道端拥有相对更好的出货环境,且下半年双节等旺季带动需求边际改善,终端产品价格有望继续回暖,乳企出货节奏也逐渐平顺,报表端或随之得到改善。
伊利股份(600887.SH) -0.040 (-0.133%) :作为行业龙头,2023年公司市占率高达30.0%,并近十年均保持收入利润正增,2019-2023年总营收CAGR为6.94%,归母净利润CAGR为8.51%。
上半年公司实现收入599.15亿元,同比增长9.45%,净利润75.31亿元,同比增长19.44%。
其中Q2收入273.38亿元,同比下降16.54%,净利润16.08亿元,同比下降40.21%。上半年业绩承压主要为公司主动去库存导致液奶承压、费投力度加大,根据公司交流,7月下旬公司渠道调整已进入尾声,当前公司渠道库存健康,叠加双节需求拉动,下半年有望轻装上阵。另外,伊利计划使用10-20亿元进行回购,后续全部予以注销并减少公司注册资本,目前回购已经展开操作。
蒙牛乳业(02319):2023年蒙牛液态奶市场份额持续扩张,特仑苏市场份额优势持续扩大,有机系列双位数增长,产品结构持续优化,常温乳饮料市场份额大幅提升;低温酸奶业务聚焦美味、营养、功能细分赛道升级创新,实现逆势正增长,连续十九年稳居市场份额第一;鲜奶增速跑赢行业,每日鲜语以4.0g乳蛋白升级品质夯实高端鲜奶标杆地位;冰淇淋聚焦国内国外市场发展,推进全面创新突破。
上半年公司实现收入446.71亿元,同比下降12.61%;归母净利润24.46亿元,同比下降19.01%。随着双节旺季到来,下半年公司收入端有望边际改善,成本红利延续+公司持续降本增效,东吴证券预计2024年OPM有望实现同比提升30-50bp目标,盈利能力韧性较强。同时公司发布股份回购计划,在未来12个月内拟回购公司股份价值最高达20亿港元,未来随着回购逐步推进,公司股东回报有望进一步提升。
(A股报价延迟最少十五分钟。)新闻来源 (不包括新闻图片): 智通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