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發表環球股市策略報告表示,股市「牛市」以及領先科技公司股價持續上漲,令許多人擔心正處於一個泡沫之中。歷史表明,泡沫通常由圍繞突破性技術產生的狂熱所推動,吸引投資者、資金和新進入者。典型的泡沫特徵包括資產價格快速上漲、極端估值,以及因槓桿增加而引發的重大系統性風險。
該行指,目前環球市場行為和定價確實出現了一些與過去泡沫相似的跡象,然而,該行也觀察到幾個關鍵差異:首先,科技板塊至今的上漲主要由基本面增長所驅動,而非對未來增長的非理性投機;其次,表現最強勁的領先企業擁有異常穩健的資產負債表;第三,人工智能領域迄今仍由少數現有巨頭主導,而多數泡沫往往出現在競爭激烈、投資者及新進入者蜂擁而至的階段。
相關內容《大行》大摩列出外資基金9月二十大中資股持倉及按月變幅(表)
就美股「大科技」公司的估值是否合理?該行指由於無法確切知道相關公司最終將實現的盈利與回報,這個問題顯然難以回答,但卻是當前多數投資者正在面對的課題。該行從以下幾個角度分析:1)與過去泡沫時期的估值比較,2)PEG比率,3)ROE與市淨率的對比,以及4)股利折現模型(DDM)。在多數情況下,目前估值雖高,但仍距離科網泡沫高峰期有一定距離。
高盛指美股「神奇七俠」(Magnificent 7)(包括蘋果(AAPL.US) 、微軟(MSFT.US) 、谷歌母公司Alphabet(GOOGL.US) 、特斯拉(TSLA.US) 、fb與WhatsApp母公司Meta(META.US) ,英偉達(NVDA.US) 及亞馬遜(AMZN.US) )的中位數未來24個月預測市盈率為27倍,若剔除估值遠高於其他公司的特斯拉,則為26倍。這大約是1990年代末期當時最大七家公司的同等估值的一半;而當時日本的主導企業(多為銀行)的估值更為高企。目前的企業價值對銷售額(EV/Sales)比率亦遠低於1990年代末主導企業的水平。因此,雖然當前估值確實偏高,但該行看來,整體尚未達到金融泡沫頂峰時期常見的極端水平。
該行認為,不能排除最終可能形成泡沫的風險,但綜合來看,目前尚未處於泡沫之中。今年至今,全球主要市場的區域表現高度相似。由於美元走弱,整體而言非美國股市表現優於美國,部分市場甚至大幅領先。第二,越來越多元化的因素組合正為投資者提供更豐富的分散投資機會。在金融危機後的十餘年間,股市回報集中於美國及超大型科技股,同時「增長」與「價值」風格的分化主導了市場表現。零利率環境更有利於久期較長的增長型股票,而許多傳統價值型板塊在金融危機後面臨商品價格下跌和銀行去槓桿化等重大阻力。但如今,投資機會已開始在各類風格與行業間擴大。
相關內容《大行》國泰海通料港股本季有望創年內新高 科技仍是主線 關注新消費及創新藥資產
高盛認為目前正進入一個時代,領先科技股的命運愈來愈依賴於其背後的實體基礎設施。暴增的電力需求無法僅靠應用程式或軟件解決,必須投入真正資源於發電與配電領域,這將為資本財、能源、資源,甚至房地產及運輸等行業帶來更廣闊的增長與回報前景。在科技行業內部,回報來源亦將進一步分化。2020年代的領先科技巨頭很可能繼續主導各自領域,但快速的創新——尤其是圍繞機器學習及人工智能的領域,料將催生新一波科技明星企業,借助當前的資本支出熱潮推出新產品與服務。(wl/da)(美股為即時串流報價; OTC市場股票除外,資料延遲最少15分鐘。)
AASTOCKS新聞